
在中国采石与矿山修复领域,尾矿处理一直是行业关注的重点。某采石场通过引入 ALLU DH3-23 TS35 筛分铲斗,与挖掘机配合,探索出一套尾矿资源化利用方案。这套方案不仅解决了采石场尾矿堆积的难题,还为尾矿赋予了新的经济价值,其经验对国内矿山修复(尾矿修复)行业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。
一、国内矿山修复(尾矿修复)的典型痛点
中国矿山修复(尾矿修复)行业在尾矿处理过程中,长期面临几类突出问题:
尾矿堆积与占地矛盾突出。采石场、矿山产生的尾矿(多为石块与黏土混合物)常被视为废弃物,大量堆积在场地内,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,还可能因雨水冲刷导致泥沙流失,对周边土壤、水体造成污染,后续清理与生态恢复成本高昂。
尾矿资源化利用率低。传统处理方式中,尾矿因成分混杂(石块大小不均、黏土含量不稳定),难以直接利用,多数只能进行填埋或堆存。即使部分尾矿尝试用于路基填充等场景,也因未经过有效筛分分离,导致工程质量难以保证,实际应用范围受限。
处理成本与经济效益失衡。若采用传统固定破碎筛分设备处理尾矿,不仅设备采购与安装成本高,还需专门规划场地,对于中小型采石场或分散的尾矿堆而言,投入与产出比严重不匹配,许多企业因此缺乏尾矿处理的动力。
环保合规压力大。随着国内矿山生态修复政策趋严,尾矿随意堆存的合规风险增加,企业需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尾矿的环保处置,但传统处理方式难以兼顾环保要求与经济效益,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。

二、中国采石场的设备应用实践
该采石场在处理自身产生的尾矿时,曾因尾矿中石块与黏土混杂,无法直接利用,只能长期堆存,既占用场地又面临环保压力。引入 ALLU DH3-23 TS35 筛分铲斗后,通过一套简单的三步流程,实现了尾矿的资源化转化:
第一步是原料收集。将采石过程中产生的尾矿(石块与黏土混合物)集中收集,无需输入传统大型筛分机,直接使用ALLU筛分斗原位装载和筛分处理,减少了原料转运的环节与成本。
第二步为筛分分离。利用 ALLU 筛分铲斗的分级功能,将尾矿中的大块石块(直径超过 3 厘米)与细料(直径低于 3 厘米)有效分离。设备的筛分结构能精准控制分离粒度,避免大块石块混入细料影响后续使用,同时也防止细料附着在大块石块上造成浪费。
第三步是资源利用。分离出的大块石块可直接销售给石材加工厂,作为原料进一步加工;而细料因粒度均匀,符合道路基层铺设、园林绿化用土等场景的要求,可用于周边道路建设或场地生态恢复,实现了尾矿从 “废弃物” 到 “资源” 的转变。
整个过程中,ALLU 筛分铲斗可直接搭载在采石场现有的挖掘机上,无需额外购置大型设备,操作灵活便捷,能根据尾矿堆的位置灵活调整作业区域,尤其适合处理分散的中小型尾矿堆。

三、对国内矿山修复(尾矿修复)行业的实践启示与核心逻辑
该采石场的应用经验,为国内矿山修复(尾矿修复)行业提供了可落地的参考,也契合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:
从实践层面来看,一是尾矿处理应优先考虑 “就地筛分 + 分级利用”。选择可移动的筛分设备,能减少尾矿转运成本,同时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,将尾矿分级为不同粒度的产品,提升资源利用率。例如,大块石块可对接石材加工产业链,细料可用于基建或生态修复,实现 “一物多用”。二是中小型矿山可优先选择适配现有设备的筛分附件。像 ALLU 筛分铲斗这类可搭载在挖掘机上的设备,无需额外规划场地与高额投入,能降低尾矿处理的门槛,让更多企业有能力开展尾矿资源化工作。三是尾矿处理需兼顾环保与经济价值。通过资源化利用,不仅能减少尾矿堆存带来的环保风险,还能为企业创造额外收益,缓解环保投入的资金压力,形成 “环保 - 经济” 的良性循环。
从行业逻辑来看,矿山修复(尾矿修复)的核心不仅是 “消除污染、恢复生态”,更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尾矿的 “资源化”,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。ALLU筛分斗的应用案例证明,有效的尾矿处理方案需精准解决 “堆积占地、利用困难、成本过高” 等行业痛点。在国内矿山生态修复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,这类 “低成本、高适配、可循环” 的设备方案,正成为矿山企业实现合规运营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。正如该采石场负责人所说:“以前觉得尾矿是负担,现在通过合适的设备,它反而成了能创造价值的资源。”